自2024年6月15日起,大陸將對原產于臺灣地區的134個稅目進口產品間斷適用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結構協議》(ECFA)協議稅率。島內財經節目主持人、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聲稱“即便沒有ECFA,臺灣也不會怎么樣”,臺灣“中華經濟研究院”副院長王健全則宣揚賴清德當局“應趁機從大陸轉單到美國”。這些言辭引發島內言論痛批。
島內前民意代表郭正亮
現已退出民進黨的前民意代表郭正亮6月3日在島內政論節目《新聞大白話》中表明,臺灣社會不能過于單純,凡事“都從自己的視點考慮”。郭正亮指出,到現在為止,大陸從未與臺灣進行過真實意義上的交易戰,仍是在“就經濟論經濟”,而真比及大陸以政治視點來考慮對臺交易戰這個問題,“臺灣會很慘”。
郭正亮慨嘆,臺灣地區怎么會選出賴清德這種“天才”領導人?政治考究的是對內聯合最大大都,對外盡量削減敵人,“假如你講臺灣人不是中國人,這等所以跟14億人對著干,這不就把對手極大化嗎”。
此前一天,郭正亮在中天電視網絡節目《麥玉潔辣晚報》中也談到,ECFA占臺灣全體出口的比重確實不高,但一來,觸及相當多的中小企業,中小企業產量相對不高,可是吸納就業大,“賦閑要怎么處理?”郭正亮著重,二來,再次間斷部分ECFA早收清單更像是發出個信號,臺灣社會應清楚,相較于ECFA,“大陸更大的籌碼是收購”。
依據海關總署數據,2023年全年兩岸交易額為2678.35億美元,其間大陸從臺灣進口1993.49億美元,大陸向臺灣出口684.85億美元。實際上,臺灣對大陸的交易順差高達1308.64億美元。郭正亮表明,這個高達1000多億美元的順差,“人家非買你的不行嗎?”“不要做夢了,臺灣出口到大陸的東西,有什么是非買不行的,或是(從)其他當地買不到代替用品的?”
郭正亮以芯片舉例,現在大陸決計運用自己的制品,脫節對英特爾芯片的依靠,“當然也能夠不買臺灣的芯片”;就算大陸一定要進口芯片,臺灣也不是僅有的挑選,“還能夠買韓國的”。此前謝金河大談所謂“大陸非買臺灣產品不行,由于性價比高”,郭正亮就痛批“這是什么邏輯”,并表明當時臺灣對大陸出口的簡直每一項產品“都能夠被代替”,大不了大陸只需要退而求其次挑選功能或許性價比稍遜的代替品。
問題是,臺灣產品自身也不具備某種決定性的比較優勢。郭正亮在2日的《新聞大白話》中指出,臺灣企業的對手可能是東南亞,也可能是韓國,這些國家經過RCEP和中韓FTA與中國大陸有更優惠的交易銜接,而臺灣與大陸本來有ECFA,假如ECFA都沒了,臺灣產品的關稅一定會更高,商場競爭力必定下降。
郭正亮不由得吐槽,臺灣由于兩岸關系能“依靠大陸商場那么大、拿到順差那么大”,謝金河反過來講這種鬼話,怕是無恥如民進黨“都講不出來”。
關于王健全“臺灣企業從大陸商場轉單到美國”如此,郭正亮點出這不過是“幻想之談”。他表明,每一段交易關系成型,都有其內涵的原因,“為什么亞洲的交易越來越大,就在亞洲這兒賣來賣去”;假如臺灣能占有更大的美國商場,也不需要比及現在,“說什么賣到美國,你去賣賣看,這就叫你沒做過生意,就不要在那兒喊著不嫌腰疼”。
還有臺灣農業經濟學者在臺灣“中時新聞網”上發表文章,對賴清德無視ECFA的重要性表明不滿。文中談到到2023年末,臺灣出口大陸累計享用ECFA關稅優惠減免約101.01億美元,大陸出口臺灣累計享用ECFA關稅優惠減免約10.84億美元,“臺灣獲益是大陸的9.32倍”。
以菠蘿(鳳梨)為例。2021年2月26日,海關總署宣告,為防備植物疫情危險,自當年3月1日起暫停臺灣菠蘿(鳳梨)輸入大陸。數據顯現,2023年中國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量較2020年禁令出臺之前下降41762噸,同期對日本和美國出口別離添加66噸和13149噸,僅添補大陸商場丟失比例31.6%。文章著重,鳳梨如是,釋迦、石斑魚、蓮霧等產品亦如是,“開辟新商場”徹底不能代替大陸商場,臺灣地區對所謂“新南向”18國的出口乃至從2022年占島內總額的22.2%降到2023年的20.9%。
文章最終憂慮道,賴清德較蔡英文更為急進,大陸方面的回應也必定更為劇烈;跟著中美交易對立加重,如若賴當局持續堅持走“倚美抗陸”道路,兩岸在經貿上的對立也將水漲船高,半導體、電子零部件、芯片、AI等工業或許還可得一時半會驚濤駭浪,“但對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影響無可避免,未來更無法達觀”。
作者丨張思南,深圳衛視直新聞高檔編緝